当前位置 : 首页 > 加盟签约

宗周残缀西周春秋碎片笔记之八:饮食娱乐物什

2023-12-24 22:07:56来源:jinnianhui官网登录入口

  稻米。北方少,而且贵重。镐京有种稻米,在滮池北面有水田 (小雅·白华)本土驯化。食稻与衣锦并称,可见当时还是很高端的食物。(论语 阳货)

  麻雌雄异株,雄麻(“枲”)用于取纤维纺织,一般在公历7-8月收割,八月(公历8~9月)开始纺麻线。;雌麻(“苴”)种子供食用,于公历9-10月采收。

  冬葵,当时是主要蔬菜,直到汉代都是众菜之首(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p.20)今天已经被当作野菜了。

  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的平民区陶器食器里面发现猪牛羊油脂残留以及奶,说明平民也可以吃到一些肉类和动物制品。(刘家洼遗址陶器吸附脂质残留物分析)

  水果可以放在窖里储存,周原发现的一个窖里全是杏、李和甜瓜。(周原遗址先周果蔬储藏坑的发现及相关问题)

  鬯(chang4)酒,调味香酒,由郁金香(可能是一种姜类的植物)酿秬黍而成,在重大典礼上用,或者作为赐予。 字形上看,是用高脚容器盛放,里面还有香草和米。

  “醴”是一种特殊的酒,是“酒一宿孰也。”就是一种只经过一晚上发酵的酒精饮料(说文解字)麦芽酿造。味道很薄,带着糟,浊而甜。 应该像西北“甜醅子”。

  马,绵羊和山羊都是别处驯化后引进的(刘莉 中国考古学 p.83) 早期的马很像普氏野马,长鬃短腿。(刘莉 中国考古学 p.404)

  鼎分三种 镬鼎是专门煮肉用;升鼎是列鼎而食用的正鼎;羞鼎是盛辅食的“陪鼎”,放调味肉酱之类,一般较小,可能是方鼎。(尹盛平 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 p.441)

  鬲(li4) 空心袋足,三脚煮东西用,比较像鼎,出土器有时会把自己叫“鼎”(夨伯鬲,自称旅鼎)。在战国时随着灶台出现被釜取代。

  甗(yan3) 下半是个鬲,空心袋足盛水煮沸,上半叫甑(zeng4),放食物,中间有竹箅/铜箅隔开,用来蒸食物。一直到汉代还有。 出土数量比鬲少许多,说明煮还是比蒸常用。(先秦民俗史p.19)

  簋(gui3) 盛食物用,早期方座兽面双耳,后来圈足。有盖。 在后世记载里面主要盛谷物,但是出土的簋里也有肉和羹遗留的动物蛋白。(杨益民,金爽,谢尧亭,黄文川,王昌燧. 绛县倗国墓地铜簋的残留物分析. 华夏考古. 2012, (03): 67-71.)西周晚期风行,春秋战国之后衰落。

  瑚,可能是宋人认为是簠(fu3) 的那种。方形覆斗状,有盖,用来盛谷物。西周晚期大量出现,战国晚期消失。

  盨(xu1), 圆角长方形,有盖。用来盛谷物。王畿和比较近的大国的高级贵族里流行。可能是簋衍生出来的(唐兰 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同期群的重要意义)。春秋之后就消失了。

  敦 盛食器,两个半球,一个是容器一个是盖子,各有三足,还有吊环。有些扁,有些是球形,有些类似卵形。春秋中期出现,战国晚期被盒取代。

  豆 高脚 盛食, 早期陈放谷物,后来也盛放腌菜和肉酱。 春秋时候开始出现盖和耳。青铜的少见。

  筝, 先秦的是簧筝,唐以后指的是小瑟(汉始西北就以瑟代筝混称了)。 很可能类似东南亚竹筒琴,就五六根弦可弹。(林谦三)

  石质“鸣石”一般用石灰石(曾侯乙墓,岐山贺家M1),曾侯乙墓的下.11上面甚至有三叶虫化石。

  建鼓 有底座的立起来的鼓。鼓型类似当今的鼓(曾侯乙墓)。在大射时立在阼阶西南(仪礼 大射)。

  和之弓,封父之繁弱、胤之舞衣之类的器物因为物理性能老化,应当早就告别了实用用途,化为单纯的收藏品了。

  庭燎的麻烛,用苇或者荆条为芯,用布或麻缠绕,浸泡蜜蜡,可以燃烧彻夜,在天子庭院里可以燃上百炬,极为昂贵。(先秦民俗史 p.74)